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

本土語言研究與教學

這十幾年來,慢慢地從一個本土語言的研究者,思考語言教學的必要性。當語言學家(或學生)研究語言的時候,常常是悲觀地想,也許,哪一天就消失了,這語言。這是我碩士班時田野調查研究鄒語時的感慨。

進入教職,這十幾年依舊是研究本土語言,但接觸更多,不同的語言別,也慢慢思考著,怎麼讓這些相對弱勢的語言流傳、延續。

本土語言研究與教學的結合,成了我們的解答。

慢慢地,國家語言發展法開始討論,本土語言的法定地位終將建立,而,教學呢?我們是不是能夠更有規劃地將本土語言教學完善,讓它真的能盡到保存語言、發展語言的功效?

抱著這樣的心情,開始設想本土語言師資培育課程該怎麼規劃?

首先,它必須具有充分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,各個層面議題與文體的論述能力。

接著,在這個資料文獻不夠充分的本土語言世界,想保存、發展,具備語言分析紀錄對比能力,是後續發展的基礎,於是語言知識、語言分析技能,成了第二個必備。

再下來,文化與語言的水乳交融,缺一不可,因此,加入文化、文學底蘊的語言,才能更活靈活現。

最後,作為一位未來本土語言教師,當然需要將這些語言能力完好傳承下去的技能,所以,結合語言分析與教學於一體的本土語教學課程,更是必須。

抱著這樣的想法,慢慢地整理客家語、閩南語、原住民族語,該怎麼培育相關師資,需要哪些課程才能達到目的,現有大專院系課程哪些能符合等。雖然爭議仍多,但隨著版本修正,慢慢地出現共識、定論,也是讓人可喜的。

希望,這幾個月的週末無休狀態,可以真的得到回報,奠定未來本土語言教學的良好根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